2.李贽是明晚期少数清醒的读书人之一
李贽写过不少《咏史》诗,其中有这样三首:
持钵来归不坐禅,遥闻高论却潸然!
如今男子知多少,尽道高官即是仙。
盈盈细抹随风雪,点点红妆带雨梅。
莫道门前车马富,子规今已唤春回。
声声唤出自家身,生死如山不动尘。
欲见观音今汝是,莲花原属似花人。
读这些诗句,我仿佛看到一个清癯瘦削的老人,戴着斗笠骑在驴背上,看着满街的驷马高车,发出鄙夷的微笑。李贽为何有这等感情呢?这还得从明代的政局说起。
李贽出生于嘉靖初年,在嘉靖之前的正德年间,实乃是明代政治的一个分水岭。在正德皇帝之前,朝廷的清明虽不如开创初期,但大臣都还讲究操守;皇帝虽不能严于律己,却还能宽恕待人。正德皇帝十五岁登基,未谙世事,国家的操控权实际掌握在大太监刘瑾手中。胡闹几年,朝廷被弄得乌烟瘴气。虽经正直的大臣设计诛除了刘瑾这位“九千岁”,但正德皇帝并未汲取教训,依然胡闹。由于皇帝坏了坯子,他身边的小人就像韭菜一样,割了一茬又长一茬。到他死时,小人当道而形成的官场潜规则,早已变成了指导官员的“世间法”。继位的嘉靖皇帝不但不能扭转颓风,反而因为迷恋斋醮、猜疑多忌而助长了小人政治的发展。出生于嘉靖六年(1527)的李贽,终其一生,都是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度过。在他入仕为官的二十多年,君是昏君,臣是庸臣。除开张居正柄国十年推行“万历新政”这一时期外,政坛上生气凋敝,乏善可陈。